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ELISA指的是酶聯免疫吸附實驗,屬于即將已知的抗原或抗體吸附在固相載體表面,使酶標記的抗原抗體反應在固相表面進行的技術。
ELISA試驗優點是簡便易懂,但帶有操作者的主觀性,不能精確定量。
ELISA實驗原理:
1971年Engvall和Perlmann發表了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于IgG定量測定的文章,使得1966年開始用于抗原定位的酶標抗體技術發展成液體標本中微量物質的測定方法。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
①使抗原或抗體結合到某種固相載體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
②使抗原或抗體與某種酶連接成酶標抗原或抗體,這種酶標抗原或抗體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測定時,把受檢標本(測定其中的抗體或抗原)和酶標抗原或抗體按不同的步驟與固相載體表面的抗原或抗體起反應。
用洗滌的方法使固相載體上形成的抗原抗體復合物與其他物質分開,最后結合在固相載體上的酶量與標本中受檢物質的量成一定的比例。
加入酶反應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變為有色產物,產物的量與標本中受檢物質的量直接相關,故可根據顏色反應的深淺有無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故可極大地放大反應效果,從而使測定方法達到很高的敏感度。
擴展資料:
結果判斷——
1、定性測定:
定性測定的結果判斷是對受檢標本中是否含有待測抗原或抗體作出"有"或"無"的簡單回答,分別用"陽性"、"陰性"表示。"陽性"表示該標本在該測定系統中有反應。"陰性"則為無反應。
2、定量測定:
ELISA操作步驟復雜,影響反應因素較多,特別是固相載體的包被難達到各個體之間的一致,因此在定量測定中,每批測試均須用一系列不同濃度的參考標準品在相同的條件下制作標準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