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羅紅霉素為紅霉素A的衍生物,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半合成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它保留了紅霉素原有的抗菌活性和殺菌機制,并提高了化學穩定性和親脂性,自問世以來一直是臨床上廣譜的抗菌藥物,對革蘭氏陽性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鏈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以及部分革蘭氏陰性菌和厭氧菌、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都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
羅紅霉素具有用量小、吸收快、作用時間長等特點,其不良反應為常見的惡心、腹痛、腹瀉等消化道反應,還可發生頭痛、頭暈、皮疹和瘙癢等,特別是對肝、腎功能不良者,孕婦、哺乳期婦女要慎用。
羅紅霉素幾乎不溶于水,且屬于濃度依賴型抗生素,抗菌效果與藥物的濃度密切相關,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普通制劑常因崩解和溶出緩慢而影響藥物的充分吸收,從而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
羅紅霉素
羅紅霉素是新一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是紅霉素的衍生物,主要作用于革蘭氏陽性菌、厭氧菌、衣原體和支原體等。羅紅霉素的體外抗菌作用與紅霉素相類似,體內抗菌作用比紅霉素強1-4倍,臨床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支氣管炎、肺炎、扁桃體炎、五官科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皮膚和軟組織感染等。
羅紅霉素抗菌作用機制為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2]。其抑制過程早期認為大環內酯類的作用是與細菌50s核蛋白亞單位結合,結合的部位在核蛋白體的供位(D位),該位點是蛋白質合成過程中肽鏈伸長階段所必需,正在伸長中的肽鏈和與肽鏈相連接的tRNA,每接受一個新的氨基酸都是在受位(A位)接受后移至供位。60年代的學說認為紅霉素等與供位結合,阻止了肽鏈伸長的移位反應(translocationreaction),此反應受移位酶(translocase)催化。
羅紅霉素或其它大環內酯類由于競爭性與供位結合就制止了肽鏈從"受位"移至"供位",從而阻斷了肽鏈伸長并由此終止了蛋白質的合成。近年來根據許多分子基礎研究提出了新的引人注目的假說,認為大環內酯類由于刺激了帶著肽鏈的tRNA,使其在肽鏈伸長過程中從核蛋白體解離,由此導致抑制蛋白質的合成。
最早幾年,由于紅霉素能誘導產生耐藥性,因而被列為二線用藥.體外試驗證明。紅霉素對軍團菌、支原體、肺炎衣原體、沙眼衣原體抗菌活性好,故對其耐藥性的問題也作了重新估計。因此,臨床上目前已廣泛使用紅霉素類制劑。羅紅霉素藥物不良反應主要表現是消化道癥狀,以惡心,納差為常見,其次為胃痛或胃部不適,個別患者可出現皮疹或皮膚搔癢,發生率為4.1%。
向30g羅紅霉素粗品中加入15ml甲醇和15ml乙醇組成的混合溶劑,三者混合并將其升溫至50℃~65℃溶解澄清后緩慢冷卻,待晶體析出后在-5℃下繼續保溫攪拌3h,過濾,并用少量0~5℃的上述混合溶劑洗滌固體,50~55℃烘干,得到28.7g羅紅霉素。
經檢測,HPLC含量為98.26%,雜質A未檢出,雜質B0.05%,雜質C0.07%,雜質D0.03%,雜質E0.06%,雜質F0.31%,雜質G0.04%,雜質H0.21%,雜質I0.21%,雜質J0.15%,雜質K0.12%。質量收率為95.67%。
目前,測定羅紅霉素的主要方法有微生物效價測定法(MA)、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RHPLC)等,但MA法煩瑣、費時,不能滿足臨床上急危重病人需快速檢測血藥濃度的要求,已逐漸被淘汰;HPLC法和RHLPC法測定準確,但儀器昂貴,樣品預處理復雜。由于分光光度法儀器簡單、操作快捷、測定成本低且條件易于控制、靈敏度高,已成為藥物分析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目前用于測定羅紅霉素的顯色劑主要有甲酚紅、茜素、二甲胺基苯甲醛、紫色素、7,7,8,8-四氰基對二次甲基苯醌(TCNQ)等,這些方法的表觀摩爾吸光系數ε為103~104L·mol-1·cm-1。
[1]黃薇, 王峰, 王守興, & 唐波. (2007). 羅紅霉素含量的荷移光譜法測定. 中國抗生素雜志, 32(9), 546-549.
[2] 楊擎宇, & 皮先明. (2002). 口服羅紅霉素治療痤瘡療效觀察.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16(2), 105-105.
[3] 馮萍, 秦永平, 俞汝佳, 梁茂植, 周志強, & 鄒遠高等. (2000). 羅紅霉素分散片人體相對生物利用度研究. 中國抗生素雜志, 25(3), 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