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螺旋霉素(Spiramycin)是一種16元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是法國實驗室Rhone-Poulenc于1954年從生二素鏈霉菌(Streptomycesambofaciens)的代謝產物中分離所得。螺旋霉素的化學結構主要由一個16元內酯環以及其上所連接的兩個氨基糖福洛氨糖(Forosamine)、碳霉氨糖(Mycaminose)和一個中性糖碳霉糖(Mycarose)組成。螺旋霉素通過將內酯環結合到細菌核糖體的大亞基上,在空間上阻斷細菌新生肽鏈的延伸,從而達到抑菌效果,因其較強的抗菌活性及持續的抗生素后效性,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依據C-3位原子的酰化程度不同,又可將螺旋霉素分為未被酰化的螺旋霉素I,乙酰化的螺旋霉素II和丙酰化的螺旋霉素III。其中螺旋霉素I生物效價較高,約是螺旋霉素II、III的1.8倍和1.4倍。生二素鏈霉菌發酵產生螺旋霉素的發酵液中,產物以螺旋霉素I為主,并有少量螺旋霉素II、III。螺旋霉素主要由螺旋霉素I、II、III3個組分組成,其中螺旋霉素I所占比例較高,約85%以上。
趙鳳娟等人建立了雞肉中螺旋霉素(I型)和新螺旋霉素的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massspectrometry,LC-MS/MS)檢測方法。方法:樣品經磷酸鹽緩沖溶液(0.1mol/L,pH=8.0)提取,正己烷脫脂后,經HLB固相萃取柱凈化,氮吹濃縮,采用LC-MS/MS,在正離子模式下進行檢測。結果:該方法在螺旋霉素(I型)和新螺旋霉素的濃度為0~200μg/kg范圍內有良好的線性關系,相關系數r>0.995,定量限均為10μg/kg。螺旋霉素(I型)和新螺旋霉素在3個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為87.1%~102%,相對標準偏差為3.45%~6.56%。結論:該方法簡便、快速,準確度和精密度良好,可以滿足雞肉中螺旋霉素(I型)和新螺旋霉素的測定需要。
20名健康受試者,年齡(22.2±1.8)歲,身高(173.7±4.0)em,體重(64.9±3.9)kg。試驗前經倫理委員會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服藥前隔夜禁食10h以上,于次日早晨空腹服用螺旋霉素膠囊300萬IU(8粒*37.5萬IU),用溫開水250mL送服,服藥后2h后方可飲水,4h后進統一標準餐。分別于給藥前(0h)和服藥后0.5,1.0,1.5,2.0,2.5,3.0,3.5;4.0,6.0,8.0,10.0,12.0h抽血5mL。血樣置含肝素離心管中,3000r·min-1離心10min,血漿轉移至塑料管中置-20℃冰箱保存,待測。用上述方法測定的螺旋霉素I平均血藥濃度經時曲線見圖2。
[1]梁培培,高淑紅,姚開亞,孫玲玲,張志勇,賴珅.丙三醇對螺旋霉素I發酵的影響及機理分析[J/OL].華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7[2019-11-09].https://doi.org/10.14135/j.cnki.1006-3080.20181228001.
[2]趙鳳娟,羅耀,宮本寧,張毅,肖陳貴,牛娜.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同時測定雞肉中的螺旋霉素(Ⅰ型)和新螺旋霉素[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6,7(11):4602-4608.
[3]李偉,池玉梅,文紅梅,劉廣余,張靜.HPLC-MS(TOF)法同時測定人血漿中螺旋霉素Ⅰ、Ⅱ、Ⅲ的濃度[J].藥物分析雜志,2006,26(10):146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