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訪問本站
微信咨詢
噻蟲胺由拜耳公司和日本Takeda武田公司共同進行全球市場開發,是武田公司繼烯啶蟲胺之后,發現的又一個煙堿類殺蟲劑,屬第二代。
噻蟲胺于2002年上市,2004—2009年五年的全球銷售額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7.9%,其中2005年銷售額為1.62億美元,2007年銷售額增至3.65億美元,2009年銷售額3.25億美元,2011年噻蟲胺的銷售額達到了4.05億美元。
噻蟲胺在美國的玉米市場,英國的谷物類市場,日本、韓國的水稻市場上都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2008年日本住友化學株式會社才首次攜噻蟲胺(95%噻蟲胺原藥、50%噻蟲胺水分散粒劑)登陸中國市場。2009年噻蟲胺國內專利到期,植保界對噻蟲胺一直寄予厚望,但是由于煙堿類殺蟲劑的蜜蜂環境高風險,國內登記數量少、成本高等原因,噻蟲胺在國內的登記并沒有形成火爆局面。
截止目前,噻蟲胺登記證共165個,原藥登記11個,制劑單劑登記77個,制劑混劑登記88個,值得注意的是:混劑證件相較筆者于2020年2月28日發表的《敲黑板——大有可為噻蟲胺》中的42個證件,數量翻了一倍,真可謂是異軍突起。
單劑證件:含量從0.06%到50%不等,主要是顆粒劑、懸浮劑和水分散粒劑。
混劑出現最多的是:
1)聯苯菊酯·噻蟲胺,主要靶標甘藍黃條跳甲。共15個證件,占混劑登記17%。
2)吡蚜酮·噻蟲胺,主要靶標水稻稻飛虱。共10個證件,占混劑登記11%。
3)氟氯氰菊酯·噻蟲胺(此證件有可能在2022年成為市場爆品),主要靶標韭蛆、蚜蟲、蠐螬等地下害蟲。共11個證件,占混劑登記12%。
4)蟲螨腈·噻蟲胺,主要靶標韭蛆、大蔥薊馬,共4個證件,占混劑登記5%。
5)其他混劑登記主要與噠螨靈、阿維菌素、氟啶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殺蟲單等產品混配,擴展殺蟲譜及殺蟲活性。
噴霧方向,主要用于水稻、蔬菜、果樹及其他作物上,可以防治半翅目、鞘翅目、雙翅目和某些鱗翅目類害蟲,如水稻稻飛虱、柑橘木虱、蔬菜蚜蟲、薊馬、跳甲等,其中在柑橘木虱市場上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地下處理方向,主要用于拌種劑,藥肥市場和根蛆市場。
1)拌種劑,主要應用在花生、小麥、玉米作物上,應用區域以河南為主,以及華北及黃淮海地區。
2020年在花生拌種劑市場上呈現爆發局勢,主要是地下防治蠐螬等,同時對地上的蚜蟲、葉蟬也有防效,更重要的是具有促進根系生長的作用,可謂一舉三得。噻蟲胺防治蠐螬效果明顯優于噻蟲嗪,因噻蟲嗪水溶性強,具有淋溶強特點,而花生地下害蟲一般發生為后期,對持效期要求高。噻蟲胺在地下不易分解,持效期較噻蟲嗪、吡蟲啉更長,效果更好。
小麥拌種劑定位蚜蟲,蚜蟲發生在初冬,故應用內吸性強的噻蟲嗪。噻蟲嗪是目前小麥種衣劑市場主流,噻蟲胺市場份額不大。
2)藥肥市場,小麥、甘蔗、花生、水稻藥肥為主,隨著毒死蜱藥肥在各個市場的逐年萎縮,未來噻蟲胺的市場量不可估量。
3)根蛆市場,主要是經作區,如韭菜、大蒜等特定市場。噻蟲胺、吡蟲啉和噻蟲嗪對韭菜遲眼蕈蚊成蟲的擊倒毒力均較高,分別是阿維菌素的5.75、3.86和3.51倍;對2齡和4齡幼蟲的毒力,均以噻蟲胺最高,分別是阿維菌素的27.00倍和25.23倍。目前主流配方為蟲螨腈+噻蟲胺,逐漸上量。
噻蟲胺是以2-氯-5-氯甲基噻唑、1,5-二甲基-2-硝基亞胺基-六氫-1,3,5-三嗪為原料,在溶劑中與堿作用下進行縮合反應而制得,反應過程中三嗪環上的氫基被甲基所取代,形成中間體1-(2-氯噻唑-5-甲基)-2-硝基亞胺基-3,5-二甲基-六氫-1,3,5-三嗪,該中間體再通過水解得到產品噻蟲胺。
來源:中農立華原藥